南庄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以及四季分明的氣候, 因此,地處於依山傍水的金成露營渡假山莊, 不僅是花木的天堂,也是各種禽鳥、昆蟲所喜愛的棲息地。
農場動植物生態仍為完整,動物生態包括了台灣藍鵲、五色鳥及成群的小黃鶯外,螢火蟲的生態則是本農場的一大天然資源;植物生態部份則包括了油桐花、櫻花、山蘇及五葉松等,亦把整個農場襯托的美崙美奐,徜徉在農場裡,接受芬多精的洗禮,是您忙祿工作中休閒生活的一大享受哦。

月份 說明
三月~四月 賞花(攖花,李花,桃花,金針花)
四月~五月 夏季螢火蟲季,油桐花(五月雪),竹筍季
五月~十月 相思樹花,蟬鳴,戲水,垂釣,抓蝦,野百合,金針花
十月~十一月 秋季螢火蟲季
農場四季各有特色,配合週邊的溫泉,矮靈祭及南庄市區深度旅遊,全年都是休閒最佳地點
  • 台灣藍鵲
  • 五色鳥
  • 台灣馬口魚
  • 台灣鏟頜魚
  • 粗 首
  • 台灣石
  • 螢火蟲
  • 山蘇花
  • 山櫻花
  • 五葉松
  • 油桐花
  • 萱草

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俗名:長尾山娘
特徵:全長約六十五公分,尾羽即佔全長的三分之二。碧 藍身軀,朱紅嘴喙,尾巴末端為白色。
分佈:台灣地海拔之山地或丘陵。

在台灣低海拔的山區,常可以看到一排碧藍色的鳥兒在林間穿梭飛行,那就是台灣特有的鳥類-台灣藍鵲。台灣藍鵲有著碧藍色的身軀,紅色的嘴,以及末端白色的長尾巴,身體全長約六十五公分,可算是較大型的鳥類。牠們不太怕人,所以在山區的住家附近,或是人工開墾地區,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
台灣藍鵲可說是雜食性的鳥類,大如蛇、鳥、小如昆蟲,或是植物的果實,都是牠們取食的對象。
台灣藍鵲大都在樹林及雜草區的交會地帶築巢,且多築於大樹之樹梢。其巢為碗狀,每個巢通常有四至六顆蛋。性喜群居,在生育季節,親鳥育雛時,同族的其他鳥兒都會來幫忙哺餵幼鳥。 台灣藍鵲具有強烈的護巢行為,對於侵襲者會毫不留情的攻擊,直到對方離開為止。

學名:Megalaima oorti nuchalis
分類:啄木鳥目。
特徵:身上共有綠、紅、黃、藍、黑等五種顏色,體長約二十三公分。
主食:果實、嫩葉、花瓣及綠樹皮、昆蟲等。
分佈:台灣本島海平面至海拔兩千八百公尺間的中低海拔闊葉林間。
特徵:留鳥。身長20cm,除了頭與喉部有黃、紅、藍、黑色之外,全身為翠綠色,因此稱為五色鳥。體型圓胖,嘴巴粗厚,基部還有豎立的剛毛,尾巴和翅膀稍短,不擅飛行,常會靜立在枯枝上,或是停在喬木的中上層枝葉間。五色鳥擁有良好的保護色,要是牠不發出「郭、郭、郭」單調渾厚的叫聲,根本很難發現牠們的身影。正因為這樣的叫聲,像極了和尚敲打木魚的聲音,所以五色鳥又稱「花和尚」。
習性:擅長啄食樹木的果實,有時甚至可以看見牠們喙啄木瓜類的水果。繁殖期會在樹幹上鑿洞築巢,因為身軀圓胖之故,所以洞口還不小;如果在國家公園枯立的樹木上,看見直徑約10cm的大洞,那就是五色鳥的巢了。

科別:鯉 科(Cyprinidae)
學名:Candidia barbata(Regan)
別名:山鰱仔、一枝花
棲息環境:牠喜歡冷水域,大多棲息在河川中上游及支流。在溪流中,大多在潭尾、潭周圍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
外形特徵:最大的特徵是體側中央自鰓蓋以後有一條稍寬的藍黑色縱帶,延伸至尾柄末端。
食物來源:雜食性。

科別:鯉科Cyprinidae
學名:Varicorhinusbarbatulus(Pellegrin)
英名:kooyeminnow
俗名:魚、鮕花、苦花、山隱魚、竹葉魚。
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型,呈長筒而圓滑之流線型;有兩對極小的吻鬚和頜鬚,口寬而橫裂呈新月型,上頜 前方之吻褶頗發達,下頜成鏟狀;體被圓鱗,側線完全,,叉形尾;眼睛上半部常呈淺紅色體背黃 綠色,腹部淡白。中小型魚類,常見成魚體長6~25公分,大者可達50公分。
習性:初級性淡水魚。性喜高海拔冷涼性良水質水域,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水域,為本島森林溪流典型 廣棲性魚種;通常成魚屬亞底棲性,多棲息於水域之中下層,幼魚則多侷限於岸邊緩流或深潭上層 ,枯水期常成群潛入石穴中避冬;雜食性,常群居攝食大型底石上附著性藻類,及河床上之水生昆 蟲和有機物碎屑;一年多產,卵粒分離產於岸邊緩流河床砂土表層,台灣地區原生種。

科別:鯉科Cyprinidae
學名:ZaccopachycephalusGunther
俗名:溪哥仔、苦槽仔、闊嘴郎(雄)。
形態特徵:體延長,呈側扁狀,口大,斜裂達眼睛直下方,無鬚;體背側略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雄魚 體側具有十條淺藍色狹長橫紋,雌魚則不明顯;在繁殖季節則雄魚有追星出現;叉形尾。 習性:初級性淡水魚。性喜涼溫性水域,廣棲於河川上中下游水域之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及水庫湖泊 與溝渠等各種型態水域;該魚幼魚為雜食性,主要攝取附著石頭上藻類,成長後轉為肉食性,嗜食 水生昆蟲、小魚及蝦,清晨及黃昏常成群躍出水面捕食活動落水之昆蟲;成魚體長可至20公分。臺灣地區特有種。

科別:鯉科(Cyprinidae)
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Gunther )
別名:石斑、石兵。
棲息環境:喜歡棲息在水流湍急較高容氧量的河川之中及深潭底層中。成魚喜歡躲藏在石縫中,無群聚迴游的現象。幼魚則在 沿岸及石頭間穿梭覓食。
外形特徵:7-9條明顯得黑色帶,成魚時體色愈黑,橫帶隨之消失。頭部有追星,吻部有鬚一對。常可發現5~15公分之體型魚, 大者可達20~30公分之間。

在台灣至少有45種以上螢火蟲。

螢火蟲一生簡程
卵: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卵,其大小、形狀和顏色會有些微的不同。
幼蟲:幼蟲期是螢火蟲生活史中最長的一段時間,由於成蟲的發生期較短,因此 在野外地面上見到的發光小生物,大部分是幼蟲。
蛹:大多是乳白色,會發光,但發光器所在的表層不明顯,大部分位於體側;其 蛹的型態屬於裸蛹,身體上的每一節及其附屬器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成蟲:成蟲階段是螢火蟲生活史中最容易觀察的時期,他們會在夜間活動,尋找 交配的對象。


螢火蟲發光原理
發光原理是因為在其發光器的部位,有一種含磷的發光質與一種催化酵素。螢火蟲在發光器上會有一些氣孔,由氣孔引入空氣後,發光質就會透過酵素的催化與氧進行氧化作用。然後透過這樣的機制來發出光。
蟲螢光素酵素在常溫、常壓下使發光反應進行非常有效率,和三磷酸腺甘(ATP)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這種反應是連續性的進行著。螢火蟲的光沒有伴隨熱,能量和效率非常高。約2~10 %的能量轉為熱量,而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稱為「冷光」。
發光器的構造也使得螢火蟲的發光更亮。螢火蟲的發光器由數層細胞組成。在皮膚下有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下有反光細胞,可以反射發光細胞發出的光來使光看來更亮。


如何辨識螢火蟲雌雄
這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一般而言,螢火蟲的雌蟲體型較雄蟲大,形態的差異相當大,就外部形態的區別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半翅型前翅退化,僅達腹部背板的二分之一處。
第二類的雌蟲稱幼蟲型或蠕蟲型
形態上有明顯的差異,雌蟲通常為橙黃色或乳白色,翅完全退化,或僅留存小翅形成斑塊狀或是點狀,這類雌蟲皆不會 飛行, 僅於棲息地的地面或枝葉上爬行;發光器的形狀小且呈點狀,且會持續的發光,吸引雄蟲前來交尾,如窗螢屬、薄翅螢屬的種類等。
第三類為雌雄同型
雌蟲的體型較大,複眼較雄蟲小,前翅可達腹部末緣處,具飛行能力,腹部末端的發光器僅有一節,而雄蟲具有二節發光器,如絲螢亞科的種類。


螢火蟲的食物
(1)幼蟲:
螢火蟲的幼蟲是吃肉的,陸生螢火蟲的幼蟲大抵上吃的就是一些較小型的蝸牛蛞蝓當然也是有例外的,例如:只吃蚯蚓不吃蝸牛的雙色垂鬚螢。而水生型螢火蟲幼蟲大抵吃的就是水中的螺類。有時候它們也吃些小魚、蝌蚪打打牙祭。
(2)成蟲:
蛻變為成蟲後,大多數種類的螢火蟲幾乎不吃不喝,往往只吃露水,蜜露或花粉花蜜;不過在南美洲,有少數種類的螢火蟲成蟲,會發光捕食其他種類的螢火蟲或小型趨光性昆蟲為食。


螢火蟲的習性
螢火蟲喜歡生活在潮濕、多水、雜草叢生的地方,特別是溪水、河流兩岸,我國曾有一句古語叫「腐草生螢」,反映的就是這種習性。成蟲不取食只吸一點露水。雌蟲比雄羽蟲羽化要晚 1 周多時間,然後它閃著螢光,尋找配偶。
當雄蟲發現閃光後即飛來交配。交尾後的雌蟲通常把卵產在緊靠水面而又蔽陰的灌木、雜草或岩石上。一頭雌蟲一生可產上千粒卵,但奇怪的是它把這些卵分別產在5-6個不同的地方,這也許是為了更有效地保存後代吧。卵略呈圓形,常 300 - 400 粒為一塊。剛產下的卵殼柔軟,需經 1 周左右才能變硬,大約2周以後,從卵殼外可以看到幼的蟲發育情況, 3 周後卵開始孵化。
卵期平均都在一個月左右。卵的顏色變化由乳黃到白色,再到乳白色,孵化前變為暗黑色。幼孵蟲化一般都在午夜進行,它用上顎把卵咬破,然後破卵而出,孵化過程為半小時左右。
剛孵化的幼蟲約1.5-2毫米,孵化出殼後,幼馬蟲上就鑽入水底。在水底,它們白天潛入石下或泥沙中,夜間出來覓食,主要取食水中有甲殼的軟體動物,特別是蝸牛。幼蟲一般6-7齡,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0多毫米。幼蟲期較長,通常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超過兩年。老熟幼蟲待到化蛹時即從水底爬上岸,它通常都選擇陰雨天進行。當選擇到合適的地方後,用泥沙做成繭室,在其中化蛹,蛹期10-15天。成蟲羽化後,先不動,在繭室內停留2-3天,有的種類時間更長。
這期間,體色增加,身體變硬,最後出繭室,來到水邊的雜草中或灌叢間。成蟲喜歡在晴天、高溫、無風的夜晚活動,白天則躲在陰暗遮陽的地方休息。夜晚活動有3次高峰,分別在21點、24點和凌晨3點左右。成蟲交配、產卵後,即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平靜地結束其一 生。

本文摘自螢火蟲花園陳先生之大作,謹此致上對螢火蟲熱愛者的最大敬意,如有侵犯任何權益,敬請告知,本網站將立即修正,謝謝!!

英名:Bird's-nest fern , Nest fern
科名:鐵角蕨科 Aspleniaceae
學名:Asplenium nidus L.
植株類型:常綠多年生草本蕨類、附生性
原產地:非洲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澳洲、亞洲熱帶區、東南亞
分布地:綠島、蘭嶼、台灣境內2500m以下 
環境特性:森林內部或林緣處的大型樹幹分歧處、溪谷或河岸潮濕岩壁或石牆上,性喜溫暖、通風、濕潤、遮陰的環境 
形態特徵:葉序為叢生(簇生),葉端漸尖為外型闊披針形,葉脈在僅中肋有明顯突出葉背,其葉色正面翠綠,葉柄、短而多肉、黑色、基部被有黑褐色線形鱗片
台灣山蘇花屬鐵角蕨料,鐵角蕨。俗稱鳥巢蕨、山蘇花、歪頭菜、雀巢羊齒等,原產我國及東南亞一帶,自生於全省中低海拔以下山地之樹上或岩石上山區。葉片如海帶細長條形,葉形優美,切葉是插花時最好的陪襯材料不易凋謝,其嫩葉為黃綠色,尖部呈蜷曲狀,質地嫩,姽可採食,光滑鮮綠,作為蔬菜調理,適合以炒、煮、燴、涼拌等方法烹調,烹調時又不易變色,食用時香脆可口,無苦澀異味,在野菜餐館為一道可口上等美餚。
根據常食用山蘇花嫩葉之經驗者謂:山蘇花是一種具有利尿、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的食物。以營養之觀點,山蘇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鈣、鉀、鐵質。之外,還含有膳食纖維,是現代人之健康飲食所加強攝取的成分。
特性及栽培環境台灣山蘇花根莖短,具有黑褐色、密生鱗片的根莖緊緊包圍,葉片叢生於根莖頂端,輻射狀向四周展開、直劍形,單葉長可達1.2公尺左右,寬在10~15公分間,中央部較寬,中肋呈得黑褐色明顯,粗達0.5~0.8公分,小葉脈平行與葉幾呈垂直,葉緣微波浪、波浪或缺裂葉,尖端多呈圓形或凹裂甚至分叉;三年以上之成株,上葉背中肋兩側,夏季會長出褐色之孢子囊群,呈線形生長,內有粉狀小孢子,供繁延後代。
台灣山蘇花性喜溫暖、通風、濕潤的環境,生育環境在20~25度,照不宜太強,一般以60~70%以上,並以微酸性、排水良好的腐質土生長最佳。

學名:Prunus campanulata
科名:薔薇科
別名:山櫻桃、緋寒櫻
用途:花可觀賞,核果紅熟可食用,木材則可供雕刻。
山櫻花是雙子葉植物,高3~10公尺。幹通直,樹皮老化呈片狀剝落。葉卵狀橢圓形,鋸齒緣。冬末初春開花。原生於本省中北部海拔500~2000公尺之闊葉樹林中;我喜歡溫暖的天氣,所以陽明山、霧社、廬山、溪頭、杉林溪、八卦山及各地遊樂區都可以看見我的蹤影哦!另外有個寫實的名字叫做「緋寒櫻」,意思是指寒冬開放的豔紅色櫻花。所有櫻花中,山櫻花的花色最為濃豔,花朵濃紅色、單瓣、吊鐘形,花冠筒中含蜜汁,果實成熟時呈豔紅色,是訪花昆蟲及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山櫻花的適應性很強,從本省的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都可以生長得很好。除了台灣本島外,日本南部以及琉球群島都有它的蹤跡。作為觀賞花木之外,山櫻花也被廣泛的用作育成低需冷性櫻桃的親本。

學名&科別:Pinus morrisonicola Hayata
別稱&英名:五葉松
原產:台灣
特徵
1.大喬木。
2.針葉5根一束, 松針長4 – 9 cm。
3.毬果長型長7 – 10 cm ; 種鱗之鱗盾成菱形; 種子有翅。
4.分部於中央山脈海拔300 – 2000 m之山區。
5.松樹的樹皮在樹齡屆22年後開始出現龜甲狀之裂紋, 越老越明顯。
用途:庭園盆栽、景觀、食用,重要綠美化樹種。
其它:
1.台灣原生種之裸子植物中松科植物包括:台灣華山松、馬尾松、台灣五葉松、台灣二葉松等,而被人們廣為利用於庭園盆栽景觀、食用之松樹則歸台灣五葉松。
2.五葉松針葉加檸檬及蜂蜜製成果汁,不但可消暑解渴,據說有輕微中風者飲用三個月後竟不葯痊癒,主要是五葉松葉屬長纖維且富有不飽和脂肪酸可淨化腸胃及中和血中酸性脂肪,故對輕微中風者有絕佳效果,一般人作為平常飲料亦非常適合。
日本人還發現松針的多種功效,從醒酒宿醉、口臭、腰痛到降低膽固醇、預防老人痴呆等,都有相關的研究報告提出,因而在日本掀起嗜飲松葉汁、泡松針澡的風氣。

油桐(Aluerites fordii Hemsi.)原產於長江流域,由日本人引進臺灣,全島各地普遍均有種植,並已有歸化現象。屬為大戟科油桐屬,落葉性喬木,耐旱耐瘠,為良好園景樹及行道樹種。
樹型修長,可高達十公尺,樹冠呈水平展開,圓如傘蓋,層層枝葉濃密。樹皮平滑,灰褐色,幼時光滑,老時粗糙,並有縱裂。
葉互生,紙質,卵形或心臟形,長十五至三十二公分,開花枝之葉通常不分裂,非開花枝之葉則常作裂,有三裂或五裂者。它的葉柄很長,葉片和葉柄的連接具有腺體,外型長相類似一對小小的螃蟹眼,能分泌甜甜的蜜汁。

油桐花型
油桐花,圓錐花序頂生,花形書筒狀,綠色,花冠白色,基部略帶紅色,花五瓣呈五角星形。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具8-10支雄蕊,雄蕊為紅色,花粉為黃色,故油桐花色,白花之中仍透著淡紅與粉黃色。

桐花物語
清明雨後候桐花,擬為青山披嫁紗。
初夏的山頭,油桐以豐富的花開,為綠色的山坡妝點,可比,為山頭披了一件件的婚紗。
原住民朋友把桐花落稱為『五月雪』,一種初夏的飛雪,在油桐樹梢,風起時,伴隨著沙沙的葉聲,花朵自空中飄落,隨性的角度與自由的路線,慢慢旋轉而下,一種彷彿是仙境的畫面,就在台灣島的山路上演,在油桐樹下,同樣鋪滿一地白色油桐花,是鮮美,是繽紛。

學名:Hemerocallis fulva Linn.
英名:Orange Daylily, Fulvous Daylily
別名:金針花、宜男草、忘憂草、黃花菜、一日百合、諼草
植物分類:百合科
園藝分類:多年生草本
原產地:中國、日本、西伯利亞和東歐
花色:紅、黃、白、橙、褐、藍、粉紅、桃紅、深紅和綠色等
花期:二至十月
用途:食用、藥用、切花、盆栽、花壇和庭圍露地栽培
萱草-中國象徵母親的花
古時中國社會遊子在遠行前,會在母親居住的北堂前,種植萱草供母親欣賞,亮麗的花給予精神的慰藉,希望她能忘卻思子之愁,以表孝心。早在數千年前,萱草就已溶入中國的文化之中,代表忘憂,為中國象徵母親的花
栽培條件 :
萱草在多數土壤中均可旺盛生長,但欲得最佳成效,則應植於肥沃且富含腐植質、濕潤但排水佳的土壤,雖可耐部分遮陰,最好能提供半日以上的直接日照,才能獲得最佳的開花成果。每2~3年進行分株,以保持植物的生長活力。萱花的花型:
萱草的花由花瓣及花瓣狀的花萼組成,統稱為瓣狀被片,呈淺至深喇叭形,原生種及早期培育的品種,瓣狀被片尖細;而現代雜交種及較新培育的品種,瓣狀被片較寬大且圓,並具有皺摺的邊緣及豐富的花色。萱草具多樣的花型,包括:圓形,瓣狀被片重疊,花呈接近完整圓形的外觀;三角形,由正面觀之,瓣狀被片呈三角形;星形,花型似三角或六角星形;蜘蛛形,瓣狀被片細長,外觀呈蜘蛛狀;重辦,瓣狀被片多於六片,額外的花被片叢生於花中央。